<p>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针灸学会会长等。现任《中国针灸》杂志编委,《中国临床康复》专家委员会成员。1981至1989年,先后两次参加中国援外医疗队赴非洲工作。此后十多年间,曾代表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派往德国、奥地利、马来西亚、泰国等进行讲学、学术交流及医疗工作。独创“运指法”,“运耳术”作为中老年人群预防疾病和自我养生的保健方法,疗效显著。</p>
<p><span style="color: rgb(50, 50, 50);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1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wrap: wrap;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主任医师,教授,中医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湖北省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理事,世界中医联合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英文编辑。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学习研究20年,2006年在湖北中医药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分别在华中科技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日本金泽医科大学综合医学研究所、高龄病研究所从事中医、西医博士后研究,在本专业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5篇,学术论文被多次引用。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并获得湖北省、武汉市科技进步奖励。主编《糖尿病用药专柜》、《肿瘤效方234首》,副主编《中医哮病学》,参编《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等多部著作。临床擅长运用传统中医方法,辨证治疗临床疑难杂病,尤其对生活习惯相关疾病(比如2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痛风、高血压病、代谢综合征等),肺系和肝系疾病以及肿瘤有较深入的研究。</span></p>
<p>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武汉市心血管学会常委,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1982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长期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01年曾到日本国东京广尾病院心内科研修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冠心病、心绞痛、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武汉市科研课题5项,参与国家863计划课题一项,一项科研课题曾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p>
<p>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人民网特邀专家,北京卫视《养生堂》特邀嘉宾,中医生活研究院院长。从事医学临床及教育工作近50年,全国血液病专家,心脑血管专家、肿瘤科专家。师从邓铁涛、门纯德、周仲瑛、等国家级名老中医。能较好地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各种肿瘤如胃癌、肝癌、肺癌、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肺结节等和心脑血管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梗等,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p>
<p>专业特长:<br/>1.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br/>2.䄂经功能损伤的康复诊疗。<br/>3.内科系统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诊疗及康复<br/>研究方向:<br/>1.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br/>2.神经功能损伤的康复诊疗<br/>3.内科慢性病的功能康复</p>
<p>专业特长:<br/>1.药物、针灸及康复手法对偏瘫、面瘫、震颤麻痹、颈腰椎疾病、肩周炎等疾病诊治。<br/>2.对高血压病、脑出血、脑梗死、眩晕、头痛、失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的个体化治疗。<br/>3.中西医结合方法对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br/>研究方向:<br/>1.中西医结合药物对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急性期个体化治疗。<br/>2.针灸、康复手法针对偏瘫、截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恢复期治疗。<br/>3.药物、针灸等综合方法对面瘫、颈腰椎疾病等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治疗。</p>
<p>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滨州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老年病学学科带头人,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委、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2007年毕业于安徽中医药大学获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论文获得2012年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2013年广东省中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临床、科研工作。</p>
<p>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学教授,现任湘雅医院康复科主任,心血管病康复中心主任,康复医学博士生导师,湘雅医院第二批遴选专家。从事心血管内科学17年,康复医学13年。擅长各种心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心血管疑难杂症及危急重症的救治,尤其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运动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06-2008年赴美国耶鲁大学交流、访问、学习2年。回国后,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引进美国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技术,结合我国国情创造性的开展了一些工作。如:率先在全国开展心脏病阻抗运动治疗,率先运用便携式简单的工具(如:心率表、弹力带等),指导病人社区或家庭运动治疗。一直致力于从学术层面和大众科普层面大力推动我国的心脏康复事业,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刘遂心教授现兼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心肺学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杂志>>通讯编委,<<心血管康复杂志>>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审稿专家,国家973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研究课题3项,发表相关论文30篇,其中3篇在美国心肺康复年会上交流,1篇由全球三大检索系统之一ISTP收录。创办的“湘雅康心俱乐部”是以公益为先的非营利性团体组织,俱乐部秉承“双心”健康的理念,希望通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强调“双心”健康(心脏健康和心理健康),以科学之力推广健康之风,最终目标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让人们远离心理疾病的困扰。<br/>社会任职<br/>中华医学会委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心血管康复杂志--><!--中华心血管杂志--></p>
<p>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p><p>社会任职:</p><p>1.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p><p>2.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分会常委</p>
<p>主任医师,毕业于湘雅医学院,硕士。 科研课题方向:脑血管病、记忆障碍、睡眠障碍 专长:脑梗死、脑缺血、睡眠障碍、头晕、高血压、记忆力下降、痴呆、帕金森、头痛</p>
<p>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中央保健第四、五届会诊专家,是国家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领军者。</p><p>社会任职</p><p>中央保健第四、五届会诊专家;世界中医联合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新医改《高血压分级诊疗服务中医技术方案》牵头人、《高血压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已颁布)牵头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学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副主委;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济南);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高血压研究所首任所长。</p><p><br/></p>
<p>主任中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大学本科,医学学士,2004年7月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中医药学会急诊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老年专委会及中西医结合专委会委员。1998年在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半年,2000年参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的“全国中医急症骨干培训班”,进修学习了半年。在心血管病及内科危急重症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医20余来,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内科危急重症,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病、脑血管意外、急慢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塞、急慢性心衰、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急性肾功衰、各种药物食物中毒、消化道大出血等。特别是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具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率高。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抢救危急重症的应变能力,临床疗效好,经常得到病人及家属的好评,并多次获得本院先进个人称号。多年来,在从事临床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6篇获奖;其中有7篇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参编专著1篇;重庆市卫生局科研课题6项(两项为课题负责人),2项获重庆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在科研方面,积极从事课题研究,参加的“慢性肾功衰的临床研究”1998年度获得了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现为在研课题“基黄汤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的主研。</p>
<p>本科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学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心内科博士毕业,从事心血管临床诊疗工作十年,熟练掌握常见心血管疾病诊治,擅长冠心病药物及介入治疗,心肌病,心衰诊断及治疗,常见心律失常,高血压的诊治。</p>
<p>医学博士,出站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山东省知名专家,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6年入选山东省卫生系统高层次1020人才工程(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获第八届山东省青年科技奖,2012年入选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2013年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山东高等教育重点学科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风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p><p>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山东省医药卫生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高等教育中医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华中医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中西医结合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学会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山东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p><p>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教育部课题1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课题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课题2项、山东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专项1项。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第3位),厅级奖励7项,开发院内制剂2个品种,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收录5篇。</p><p><br/></p>
<p>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p><p>1987.7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p><p>1995.7中医内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p><p>1998.7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脑病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师从于著名中医药学家王永炎院士,从事中医药防治脑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p><p>1998.9-2000.12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国家新药临床试验(GCP)研究中心博士后,副主任医师。从事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医舌诊专家系统研制及应用、冠心病、中风的证候规范化等研究。</p><p>2001.1至现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从事老年病、心身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工作。其间,2001.4-2003.6受国家中医管理局派遣,赴坦桑尼亚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任专家组长。在那里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先后负责实施了中药的系列临床观察,并对过去十余年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全面整理,建立了病例资料数据库,工作期间的临床处方及用药获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2002年《中央电视4台》等多家媒体对中医专家组在坦中医临床事迹进行了报道。回国后从事老年病、心身疾病中医临床研究工作,2006年晋升为主任医师,并负责中药研发,任中药研发中心主任。</p><p>专业介绍:</p><p>通过长期系统学习,深入挖掘、整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以老年病、中医脑病为主攻方向,确立了以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疾病、抑郁症为主要研究内容。注重学术的提炼、总结和提高,形成了心脑血管病“虚气留滞”中医病机理论和血管性抑郁“培元开郁”基本治法,这些研究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资助。通过临床验证、基础实验从整体、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了中医药治疗中风、抑郁症、冠心病等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其成果多在核心期刊、SCI收录期刊发表。</p><p>注重临证中把握中医特色,强调“方证相应”。重视临床诊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遵循中医药的自身规律,将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医临床,先后开展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抑郁症、糖尿病、骨质疏松、脑白质病、帕金森病、慢性心绞痛、慢性心律失常、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等的临床研究,且部分临床经验总结成医院制剂、新药及保健品,或获得科技部创新药物专项资助,取得较好社会经济效益。</p><p>接受过良好的医学教育和临床技能培训,善于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完成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身疾病的诊治。对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和中医舌、脉诊的客观量化研究均有较深体会。先后受邀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韩国等多国讲学和学术交流。近年还积极开展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培养工作,先后培养硕士、博士20余名。</p><p>社会任职:</p><p>中国中药协会科技交流与合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p><p>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脑病分会常务理事</p><p>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常务委员</p><p>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药质量优化分会常务委员</p><p>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p><p>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p><p>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委员</p><p>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给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p><p>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p><p>《中国医药导报》编委</p><p>《中国医药科学》编委</p><p>获奖荣誉:</p><p>(1)参与补肾益髓法治疗β-地中海贫血临床与基础研究,获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p><p>(2)参与益髓生血颗粒治疗β-地中海贫血调控珠蛋白基因表达分子机制研究,获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p><p>(3)主编《艾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获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二等奖</p><p>(4)主持开心解郁方对血管性抑郁症的疗效机理研究.获2013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三等奖</p><p>科研成果:</p><p>课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北京市级课题4项,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攻关及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主持或参与其他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p><p>论文论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主编《抗抑郁中药良方》、《老年痴呆早期信号及防治》、《轻松降血脂》、《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中药临床合理应用》等专著8部、副主编及参编专著10余部。</p><p>专利及新药:主研抗抑郁中药配方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协助申报新药证书、制剂批件及发明专利多项。</p>
<p>江苏省名中医,二级教授,博导,全国第七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p><p>著名中医药专家,泌尿生殖男科、内科杂病专家。</p><p>中医学博士、中药学博士后、中医世家传人。</p><p>工作简历:</p><p>198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留校,中医外科教研室助教,省中医院住院医师。</p><p>1989年,江苏省中医院师从徐福松教授,攻读泌尿生殖男科硕士研究生。</p><p>199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讲师,省中医院主治医师。</p><p>199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二附院业务副院长,师从王琦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p><p>199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p><p>2000年,泌尿男科副主任医师。</p><p>2004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师从蔡宝昌教授,从事中医药临床药物研究。</p><p>2008年--,博士后出站,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等。</p><p>主要医疗业务技术专长:</p><p>祖岳父张朝盈公,扬州三代祖传中医,擅妇、内科,医术高妙,我攻读学位之余,侍诊左右数载,得其亲炙,遂悟医道之玄妙,得薪火之传承。更先后师从全国名中医徐福松教授、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等,家传与师承相结合,深得医德医术之精髓。</p><p>从业30余年,德术并举,深受患者信任。深入农民工工地、社区(村)、基层学校、街道等,开展义诊及健康讲座,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进科学普及,近五年接受《健康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媒体健康专访80余次。</p><p>社会任职</p><p>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男科专委会会长</p><p>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生殖与男科分会会长</p><p>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p><p>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p><p>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男科专委会主任委员</p><p>《中国肿瘤外科杂志》主编</p><p>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科技专家、成果评审专家。</p><p>获奖荣誉</p><p>荣获2017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展中医男科杰出贡献奖”</p><p>入选2017年新华网“膏方滋补口碑医生”</p><p>荣获2017首届全球中医互联网“最具影响力中医人奖”</p><p>入选2016年度《现代快报》全国“膏方滋补民星中医”</p><p>入选好大夫网“2016中国最具影响力医师”等</p><p>荣获江苏省优秀青年中医工作者</p><p>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p><p>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p><p>作为主要研究者,科研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p><p>作为第一完成人,科研成果荣获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科学奖二等奖</p><p>主持课题研究成果——"基于精室理论创立前列腺1号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荣获江苏省中医药科技成果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p><p>荣获南京市浦口首届“十大科技之星”等</p><p>科研成果</p><p>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多次主持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p><p>公开发表论文230余篇。</p><p>主编、参编学术专著《常见病内治小方》、《不孕不育症中医治疗》、《求子助孕万事通》等50余部。</p><p>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p><p><br/></p>
<p>男,主任医师,1984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p><p>获奖荣誉:被中华中医药协会授予“郭春园式好生”奖;曾受委派为外国领导人诊疗疾病。</p><p>科研成果:著有《自拟天藤降压方治疗高血压病》等十数篇论文及论著。</p><p>工作经历:1984年7月-至今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p><p>教育经历:专科中国医药大学中医专业</p>
<p>副主任医师,1999年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获学士学位,2004年获辽宁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至今。曾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中心、综合康复病房等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中医药治疗胸痹、心悸、咳嗽、痰饮、胃痛、痞满、呕吐、呃逆、泄泻、便秘等疾病,经验较丰富,受到患者的信赖和好评。在临床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科研、教学等多项任务,参与省科委、省教委的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担任多年的临床授课、带教工作。 </p>
<p>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师承制导师。中医药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陕西省新药审评专家;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国家流体力学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第三届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等职。从医四十余年,有扎实的中医、西医理论基础,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省部级课题9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副主编医学专著9部;获国家中医药学会三等奖1项。培养博士24名,硕士43名,中医师承制学员1名。</p><p>曾因成功组织抢救一名扩心病患者心跳间歇停跳122分钟荣立三等功;主持研制的降粘抗栓片一、二、三号号用于血液高粘滞综合征、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和其它疾病引起的血流变及微循环异常患者,疗效显著,已治愈数十万人。主持研制的芪丹通脉片于2011年获得国家新药证书(Z20090035)。对芪丹通脉片防治冠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1-2-081-R1)。</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