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治疗目标是延缓疾病发展、缓解症状、避免出现失明,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危急情况如何处理? 黄斑病变为慢性疾病,一般不会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无需抢救治疗。 黄斑病变有哪些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 目的:减轻黄斑水肿,缓解患者症状。 常用药物:雷珠单抗、贝伐单抗等。 物理治疗 激光治疗 目的:促进眼底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缓解患者视物模糊等症状。 常用手段:经瞳温热疗法(TTT)等[4]。 手术治疗 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切除、黄斑转位术、视网膜移植、玻璃体切割术[5]:目的是减缓患者症状,治愈疾病。 疾病发展的结果怎样? 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治疗: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症状会逐渐加重,甚至可能出现失明等情况,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如果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大部分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疾病发展、缓解症状;部分患者可治愈,治愈后无后遗症,不会影响生活质量及寿命。部分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无法完全治愈,或者遗留视力下降等后遗症,可能影响正常生活质量,但是不会影响寿命。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留校从事眼科临床工作;1997年获博士学位,1997~1999年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2010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眼底病专业副教授2006.2~2007.5美国Louisville大学研修视网膜病2010~至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眼底病专业教授、主任医师。基础理论扎实,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训,熟练地掌握了常见眼底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疾病、玻璃体积血、黄斑病、葡萄膜炎、视网膜脱离、先天性或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眼内肿瘤、眼外伤以及与全身疾病相关的眼病等的诊断和治疗,熟练开展眼底病的各种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擅长眼后段手术如高难度玻璃体切割术、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等。对眼底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深的体会,并在国内首次对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的筛查工作。科研基础雄厚,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教育部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两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多次邀请美国专家讲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信评审员、《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副组长。眼科副主任,分管科研工作。在SCI、CSCD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委员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外伤组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科分会常委、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委、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委员会低视力委员会副主委。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眼二科主任。河南医学院本科、硕士毕业,中山眼科中心博士毕业。曾赴德国波恩大学眼科中心,美国Doheny眼科研究所访问学习,专修视网膜、黄斑病。近30年来一直从事眼外伤、玻璃体、视网膜及黄斑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指导、帮助省内10多家省、地、市医院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完成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过万例。在国内外眼科杂志上发表论著100余篇,参与编译眼科专著10余部。
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会诊中心、河南省远程医学会诊专家。河南省医学会激光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1988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2007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博士学位。曾留学丹麦奥胡斯大学,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眼科从事博士后工作。从事眼科临床工作32年,擅长复杂眼底病的诊断治疗,同时对结膜炎、干眼症、睑板腺功能障碍、视频终端综合征、屈光不正、角膜炎、白内障、青光眼、葡萄膜炎等常见眼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参加国家及省级课题5项,获省部级成果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55篇,参编著作3部,目前共培养研究生1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