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瘤有哪些症状?组合性牙瘤好发于上颌骨切牙区、尖牙区,偶见于上颌窦区域;混合性牙瘤则多见于下颌骨第二、三磨牙区域,瘤体生长缓慢,且有自限性,当病变完全钙化后可自行停止生长。位于颌骨骨组织内的牙瘤早期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常在患者因其他原因就诊拍摄颌骨 X 线片时偶然发现,当病变体积较大时,可引发恒牙迟萌、疼痛、颌骨膨隆、邻牙移位、松动。位于牙龈组织内的病变多表现为质地较硬的肿物,直接暴露于口腔内可导致慢性炎症、局部感染[1][2]。发生于乳牙及其下方对应恒牙牙胚间的牙瘤,常造成乳牙滞留和/或恒牙迟萌。乳牙滞留:瘤体位于乳牙牙根下方时,乳牙牙根无法得到正在萌出恒牙胚的机械刺激,乳牙牙根不能吸收或吸收不完全,导致乳牙不能正常脱落。恒牙迟萌:瘤体组织硬度与正常牙齿类似,正在萌出阶段的恒牙胚难以穿透质地坚硬的瘤体组织,而达到正常萌出位置,从而导致恒牙萌出困难。位于已萌出两恒牙牙根间的牙瘤,初起时常无明显自觉症状,随着瘤体缓慢增大,可推挤牙根造成牙齿移位,严重时直接压迫牙根引起牙根吸收,最终可能导致波及牙的松动。位于已萌出恒牙根尖下方的牙瘤,可因瘤体体积不断增大,导致被波及牙牙根水平方向吸收,最终松动、脱落。患者如因牙齿松动需拔除患牙,则拔牙创口可能经久不愈。瘤体本身无明显侵袭性,但在生长过程中,因体积增大逐步压迫并造成邻近骨质吸收,首先造成颌骨膨隆,后期可能穿通骨质突出于口腔内,引发局部慢性炎症、表面黏膜溃疡、疼痛、感染、瘘管形成、溢脓等并发症。生长于牙龈组织内的病变,表现为质地较硬的肿物,局部牙龈肿胀、疼痛、出血。发生于下颌骨第二、第三磨牙区域的病变,可因压迫下牙槽神经造成下唇麻木。偶见瘤体波及咬肌,造成开口受限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