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典型症状为短暂但频繁发作的剧烈头痛,严格局限于一侧眼眶及其周围,伴同侧自主神经症状[3]。 常见症状有哪些? 头痛:头痛只发生在丛集性头痛的丛集期。 部位:眼眶、眶上或颞部。严格的单侧发作,并且单次丛集期内症状仅见于头部的同一侧。 性质、程度:重度或极重,烧灼样痛或锐痛。患者多描述为“此生经历过的最糟糕的头痛发作”,因疼痛不能平卧,常来回踱步、坐立不安等,情绪烦躁,易激惹。 持续时间:如若不经治疗,在 5~10 分钟内疼痛达高峰,并能持续 15 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达 3 小时。 刻板的发作:每次出现的时间常常固定,但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可能高达一日 8 次。 单侧自主神经症状:大部分患者单侧自主神经症状仅在丛集期出现并位于疼痛同侧。但部分患者有些症状会持续存在。主要表现为: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睛会变红(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前额及面部红肿。 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抑郁症[4] 睡眠障碍[4]
临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兰大一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兰大一院卒中中心副主任。1995年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2006年兰州大学神经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得神经病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3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进修。2008年至2009年在天津平津医院神经介入导管室进修脑血管介入治疗,学成后在我院成功开展了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2016年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Tampa总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访问学习,回国后成功开展了急性脑梗塞支架取栓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预后。擅长脑血管病、颅内感染性疾病、头痛头晕、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及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青海省人民医院院长、党委书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世界卒中组织成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委,青海省医学会副会长,青海省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及《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等10余种期刊编委。 【研究方向】:脑血管病、高原神经病,即缺氧预适应机制、高原脑储备力、高原脑功能研究。 【临床特色】:从事高原神经病学临床及科研工作,建立了我国唯一的高原脑病研究治疗中心,在高原脑血管病、高原脑功能衰竭及缺氧性脑病等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 【教育经历】:2005.06—2006.10 澳大利亚LATROBE大学硕士 1997.09—1997.12 日本新横滨国际医学研究所研修 1987.08—1988.08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进修 1977.12—1982.12 青海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工作经历:1982.12 至今 青海省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科研项目】:主持和参与《高原脑功能衰竭脑氧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研究》、 《高原急性脑血管病研究》、《 高原低氧环境下适应、习服及失习服人群脑血管的调节机制研究》等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多中心项目20余项【科技奖励】:“急性重症高原病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高原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新独立危险因素变化的研究”等研究成果获国家及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5项【编写专著】:主编及参与编写专著9部【发表论文】:国内外期刊论文90余篇,代表论文Hypoxic Preconditioning at High Altitude Improves Cerebral Reserve Capacity. Science, 2012; 12.